在我国传统医学中,甘草被誉为“药中之王”,具有补中益气、清热解毒、祛痰止咳、缓急止痛、调和药性等多种功效。甘草分为生甘草和炙甘草两种,它们的炮制方法和药效存在明显差异。

生甘草是指未经炮制的甘草原药材,其性味甘平,归心、肺、脾、胃经。生甘草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,调和诸药。在临床应用中,生甘草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、痈疽疮疡、胃肠道溃疡、食物中毒、四肢挛急疼痛等症状。此外,生甘草还具有缓解药物毒性和烈性的作用。在使用生甘草时,一般采用煎汤内服的方法,用量一般为3-10克。

炙甘草,又称蜜炙甘草,是将生甘草切片后用蜂蜜拌匀,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而成的。炙甘草的性味与生甘草相同,但药效有所不同。炙甘草的主要功效是补脾和胃、补中缓急、益气复脉。在临床应用中,炙甘草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、食少纳呆、腹痛便溏、劳倦发热、肺痿咳嗽、心悸气短等症状。炙甘草的药性偏温,适合用于温补脾胃、调和药性。在使用炙甘草时,一般采用煎汤内服的方法,用量一般为3-10克。

生甘草与炙甘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. 炮制方法不同:生甘草为原药材,未经炮制;炙甘草则是经过蜂蜜拌炒而成。

2. 性味归经不同:生甘草性平微凉,归心、肺、脾、胃经;炙甘草性平微温,归心、脾、胃经。

3. 功效作用不同: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,调和诸药;炙甘草偏于补脾和胃、补中缓急、益气复脉。

4. 用法用量不同:生甘草和炙甘草的用法用量相同,均为煎汤内服,但具体用量应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。

总之,生甘草与炙甘草在炮制方法、性味归经、功效作用、用法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。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甘草类型。在中医方剂中,生甘草和炙甘草均有广泛应用,医生会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选用。了解甘草与炙甘草的差异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一宝贵的中药材。